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第一百三十七期“未来青年论坛”专家报告会

稿件来源:人事人才处 发布时间:2025-09-28

应理化所未来青年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何宏艳研究员和北京大学雷霆教授到访理化所进行学术交流,并分别以“基于纳米限域离子液体的绿色新过程探索”和“重掺杂高分子半导体及其可穿戴器件”为题作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理化所闻利平研究员主持。

何宏艳研究员的研究领域聚焦在纳米限域条件下离子液体的结构特征与性能调控。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绿色介质,兼具溶剂与催化剂的双重功能,在绿色化工、能源存储和新材料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其体系中复杂的氢键网络与纳微界面的普遍存在,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与传递和反应过程的强耦合,给性能调控与工程预测带来了重大挑战。何宏艳研究员结合多尺度模拟与实验系统揭示了离子在纳米尺度下的关联行为、动态特征及限域效应,详细介绍了限域黏度预测模型,并验证了纳米限域效应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湿度驱动发电等绿色过程中的强化作用。相关研究为深入理解离子液体传输机理及性能调控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高效绿色过程的合理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雷霆教授聚焦于重掺杂高分子半导体及其可穿戴器件的研发。他介绍到由于高分子材料主要通过弱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其重掺杂研究面临着材料种类少,稳定性差、载流子迁移率低、以及器件性能不佳等关键科学问题。雷霆教授介绍了其所在团队在重掺杂高分子半导体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揭示了重掺杂体系的掺杂特性、阐明了掺杂剂与高分子半导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创新的分子设计策略。他重点介绍了两项工作:基于化学掺杂,雷霆教授及其课题组提出了"热电橡胶"概念,实现了具有高度柔性和贴合性的可穿戴热电发电机;基于电化学掺杂,提出了“半导体水凝胶”概念,为高相容性、高灵敏度生物电子器件提出了新思路。这些研究为发展新一代可穿戴电子器件提供了新的材料体系和器件基础。

参会师生与报告人进行了学术讨论,会场气氛活跃,反响热烈。报告结束,闻利平研究员为雷霆教授颁发了“未来青年论坛”纪念牌。


报告会现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