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平传记
洪朝生先生年表
发布时间:2024-01-04 来源: 【字号:  
  

1920  1 

  1010日,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省闽侯县。 

  父亲洪观涛,1885年出生,又名洪光昆,1906年秋加入同盟会,曾留学比利时、法国8年。回国后从事铁道技术工作,曾任陇海铁路潼关西安段工程局长兼总工程师及铁道部路政司技正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铁道部教育局高级工程师。著有《道路工程学》(1934),译有大仲马名著《地亚小传》(后人译为《蒙梭罗夫人》,1923)。 

  母亲高君远,为中国近代著名出版家高梦旦之女。 

1923-1926  4-7 

  与大姐洪晶、二姐洪盈随家庭教师学习小学课程和近现代文化知识。   

1927  8 

  9月,入北京育英学校小学部,读四年级。 

1928  9 

  10月,参加育英学校童子军。 

1930  11 

  6月,小学毕业。 

  9月,入读北京育英中学。 

1931  12 

  9月,“九﹒一八”事变前后,受英文老师崔先生和任太太等人的影响,开始产生仇日爱国思想。 

1933  14 

  6月,初中毕业。获校优秀生奖励,校方表示若继续留本校读高中,可免除在读期间全部学费。 

  9月,考入并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高中部。 

1935  16 

  12月,积极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学生运动。 

  1216日,参加汇文中学非常时期学生会召开的动员大会,并发表演说。 

  在张佩瑚等名师引导下,开始对物理学产生浓厚兴趣。 

1936  17 

  6月,汇文中学高中理科甲班毕业。 

  9月,考入并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系。 

  11月至1937年春,参加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领导的青年救国会的各项活动。 

1937  18 

  10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1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始正式上课,校方邀请了一批社会名流来校演讲,其中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徐特立的讲演在学生中影响很大,触动很深。 

  12月,与学校另两位同学商议去陕北延安,参加陕甘宁边区工作,并报名参加八路军在陕西三原县云阳镇举办的训练班,因决心受挫未能成行。 

1938  19 

  1月,决心独自一人赴延安,经郑州时,获知无法穿越封锁,只好返回长沙。 

  2月,长沙临时大学开始搬迁到昆明。 

  219日,参加“湘黔滇旅行团”,长途跋涉赴昆明。 

  428日,经3000余里之旅程的艰苦跋涉到达昆明。 

  5月,学校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始复课。 

  7-8月,参加西南联大组织的学生集中军训。 

1939  20 

  夏,赴云南昆湖电厂实习。 

  电机工程学系相关课程由章名涛、范绪筠、赵访熊、钟士模等人授课。 

  课余时间参加了“民先”组织的世界语学习和进步书籍学习,经常阅读《扫荡报》,同时阅读了一些哲学书籍和外国文学名著,其中包括英文版莎士比亚作品。 

1940  21 

  6月,西南联大电机工程学系毕业,获工学学士。 

  10月,由学校介绍到重庆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任技术助理。 

1941  22 

  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事变真相及叶挺将军作了大量歪曲报道,值班时故意压低电压,以影响播出效果。 

  7月,辞去重庆国际广播电台工作。 

  8月,重返西南联大电机工程学系,任助教。 

1942  23 

  任教之余,自学了多本比较经典的物理教科书,对物理学的原理做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思考。 

1943  24 

  8月,参加庚款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考试。 

1944  25 

  年初,参加庚款第八届留英公费生考试。 

  8月,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第六届留美公费生(无线电方向)。 

  同时考取庚款第八届留英公费生物理专业。经选择,接受范绪筠老师建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师从诺丁汉姆(W.B.Nottingham)学习物理电子学。 

  下半年,在任之恭、范绪筠指导下进行留学预备期实习和学习。 

1945  26 

  7月,办理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国手续。 

  830日,从昆明搭乘美军用运输机至印度加尔各答。 

  9-10月,在加尔各答候船停留。 

  1026日,乘U.S.S General Stewart运兵船赴美。 

  1124日,在美国纽约第四十二街码头登陆。 

  12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研究院,进行物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 

1946  27 

  7月,任之恭被哈佛大学正式任命为电子学方面的不定期讲师,后被聘为客座教授。此后常到任之恭家中做客。 

  8月,和中国同学一起到罗切斯特大学参观。 

1947  28 

  4月,在基础课考试中获得第一名。此后,对在加速场和减速场作用下氧化物阴极的热离子发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实验研究。 

  夏,与中国同学一起到耶鲁大学参观。 

  秋,随实验室人员赴贝尔实验室参观。 

  秋,参与编辑《中国学生意见》(Chinese Students’ Opinion),负责出版和向国内约稿等工作。 

  范绪筠乘休假期间回到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二人同在一个实验室。 

 1948  29 

  6月,为《中国学生意见》就中国时局发展等问题进行发函调查和统计调查结果。 

  8月,完成《Thermionic Emission of Oxide-coated Cathodes: Refarding and Accelerating Fields》博士学位论文。 

  9月,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研究院毕业,获科学博士学位。 

  10月,入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在系主任哈洛维兹(K.Lark-Horowitz)指导下,从事半导体低温电导研究,任研究助理。 

  10月,范绪筠应普渡大学邀请到该校物理系从事研究工作,任访问教授。研究工作得到了范绪筠的关心和指导。 

  12月,在留学生中奔走征求签名,呼吁美国政府不要援助蒋介石政权。 

1949  30 

  1月,到纽约参加美国物理学会年会,并以自己的毕业论文为题作学术报告。 

  4月,到匹兹堡参加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筹备会。 

  5月,到芝加哥参加“留美科协”筹备会。 

  5月,与中国同学一起到印第安纳大学参观。 

  5月,随普渡大学物理系参观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物理系低温实验室。 

  618-19日,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匹兹堡成立“留美科协”,葛庭燧为临时主席,侯祥麟任常务干事,主持常务工作。 

  930日,经全体会员通讯选举,“留美中国科技者协会”首届理事会和监事会选票在纽约开票。与华罗庚、侯祥麟、冯平贯、孙绍谦、张文裕、许如琛、丁儆、余国栋等共同当选为理事。与赵佩之、涂光炽、颜鸣皋等人共同当选为监事。 

  9月,参加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低温物理会议。 

  秋,参观芝加哥大学低温物理实验室。 

  秋,与清华大学王竹溪信函联系,了解回国后从事哪方面研究工作为宜。 

  与邓稼先同住一室,经常同邓一起到王守武家,谈论国内形势及学成归国问题。 

1950  31 

  1月,在美国《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上发表《Thermionic Emission from Oxide Cathodes: Retarding and Accelerating Fields》论文。 

  年初,钱三强、彭桓武联名复函指出:低温物理很重要,我国也应开展这方面研究。并建议再赴西欧学习一年,以增长低温物理方面的见识。 

  春,随普渡大学物理系人员到橡树岭国立实验室参加美国物理学会会议。 

  4月,发现半导体锗单晶中低温电导与霍尔效应反常现象,并提出禁带杂质能级导电唯象模型,成为国际上固体无序系统中电子输运机制研究的开端。 

  6月,经哈洛维兹教授推荐,与莱顿大学联系并获批准,赴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工作,任研究助理。 

  8月,在美国《Physical Review》上发表了《Resistivity of Semiconductors Containing Both Acceptors and Donors》、《The Resitivity and Hall Effect of Germanium at Low Temperatures》、《Theory of Resistivity and Hall Effect at very low Temperatures》等3篇快讯文章。 

  12月底,到法国巴黎游览,参观了居里实验室等两三处法国的实验室。 

1951  32 

  1-4月,与西南联大同学常通信联系,表示确定回国工作。常将此情况告诉周培源,周希望他到清华大学任教,并承诺补助回国路费。 

  春,陆学善来函,说明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决定建立低温物理实验室,并已与清华大学商妥,邀其到应用物理研究所兼职。复函接受邀请。 

  5月,中国科学院批准在应用物理所组建低温物理实验室,并拨款10亿元(相当于新人民币10万元),用于实验室组建。 

  5月,赴西德、比利时调研购买低温设备等有关情况,并参观慕尼黑、纽伦堡、哥廷根、马尔堡、布鲁塞尔、勒文等多所大学。 

  上半年,与亨特(B.Hunt)、温克(P.Winkel)合作,在超流He II中观察到临界速度的存在。 

  7月,结束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工作。 

  7月,赴民主德国柏林,与中国文教代表团钱临照等人会面,商讨订购低温设备具体事宜。 

  822日—28日,赴英国参加第二届国际低温物理会议。 

  8-10月,在牛津、剑桥、布里斯托、伦敦等多所大学进行较为详尽的参观考察。 

  10月,准备启程回国。从塔柯尼斯(K.W.Taconis)处作价拨给了一箱当时国际市场禁售的德银管等低温实验材料及部分小型设备,负责带回国内。 

  11月,取道地中海经香港回国。 

1952  33 

  1月,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 

  1月,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兼)。 

  7月,经葛庭燧、邓稼先介绍加入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委员、科学院支社委员。 

  9月,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 

  10月,在美国《Physical Review》发表《Activiction Euery of Heat-trestment Introduced Lattice Defects in Germauium》论文。在荷兰《Physic》上发表《Transport Phenomend of Helium II in narrow Shits》论文。 

  参加中国物理学会。 

1953  34 

  年初,应用物理所开辟填补国内空白的半导体物理和低温物理两个领域,并将半导体研究作为固体物理的新生长点和科研工作的重点。 

  年初,任低温物理组负责人,着手队伍组建和实验设备平台搭建。 

  春季,开始低温物理实验室基本建设的筹建工作。 

  75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组织召开的各有关研究所、各高等学校的物理学家和产业部门代表座谈会。 

  1025日,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4  35 

  2月,应用物理所在所内开设固体物理课程,任教学小组成员,参与课程设计并讲授热力学与量子统计力学。 

  5月,购入的空气液化设备开始生产液态空气,除作为氢液化气的预冷外,还提供本所及少数外单位始用,并逐步研制低温条件下各种物理性质测量装置,开展一些低温物理研究。 

  上半年,参加黄昆组织的北京大学固体物理教研室课程设计工作。 

  下半年始,与黄昆、王守武、汤定元一道就如何发展我国的半导体科学技术工作进行每周一个下午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12月,在美国《Physical Review》上发表《Resistivity and Hall Effect of Germanium at Low Temperatures》论文。 

  12月,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成为我国低温物理领域的第一位研究员。 

  与黄昆、汤定元、王守武在物理学年会上介绍半导体晶体管在国外的广泛应用以及所引起的电子技术革命。 

  《物理译报》创刊。该刊以介绍苏联物理学成就为主,任常务编辑委员、副主任。 

1955  36 

  1月,在《物理通报》上发表题为《物体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怎样的?》的文章。 

  2月,北京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开设“半导体物理学”课程,与黄昆、王守武、汤定元合作授课。 

  5月,在《物理通报》上发表题为《低温物理学的介绍》的文章。 

  6月,在《物理译报》上发表与刘顺福合作翻译的题为《П.Н.列别捷夫及光压》的文章。 

  1025日,被聘任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2月,与汤定元、王守武、黄昆合译的《近代物理学中的半导体》(A.Φ.约飞著)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56  37 

  1月,应用物理所业务机构调整,调整后的业务机构设有半导体所研究室和光谱学研究组、磁学研究组、固体发光研究组、晶体学研究组、低温物理研究组、金属物理研究组、声学研究组和物化分析研究组,任低温研究组组长和半导体研究室材料组组长。 

  130-24日,参加物理学会主办的“半导体物理研讨会”,并做“半导体的一般性介绍”和“能量转换”两个报告。 

  1-2月,参加《物理学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的制订工作。独立起草了“低温物理”部分,与叶企孙合作起草了“热物理”部分。 

  3-6月,参加全国十二年(1956-1967)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会议。参与《十二年规划》中半导体发展部分的制定工作。 

  5月,任应用物理所研究生指导教师。 

  8月起,根据国家高等教育部关于集中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创办中国第一个五校联合的半导体专门化的决定,应黄昆之邀,开展研究工作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任半导体基本性质研究组顾问。 

  12月,随严济慈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科学考察团赴苏联考察。访苏期间,应邀作了半导体低温电导方面的学术报告,得到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朗道(L.D.Landau)的高度评价。 

  低温组用自己研究、设计的装备在国内首先实现了氢液化。 

1957  38 

  3月,结束苏联考察回国。 

  4月,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会主席。 

  55日,出席中科院召开的讨论科学工作中矛盾问题的座谈会,并作会议发言。 

  5月,日本物理学家访华代表团有山兼孝、菅义夫等访问应用物理所,负责接待工作。 

  共同指导半导体材料研制组和有色金属研究院设计与制造了锗的区域熔炼设备,进行锗的区熔提纯,材料的纯度达到9个“9”以上。 

1958  39 

  年初,与林兰英共同领导的单晶掺杂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生长的锗单晶达到器件制造的要求。 

  5月,根据中科院决定,将主要精力用于开展低温物理研究,不再担任半导体研究室材料组组长一职,该职位由林兰英接任。 

  9月,在中科院应用物理所组建超导体薄膜及电子计算机元件器件研究组,该研究组为国内第一个超导体研究组。 

  9月,中国科学院创建中国科技大学,采取“全院办学、所系结合”的办法培养,和低温研究组相对应开设有低温物理专业,这是我国第一个低温物理专业。 

  108日,经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批准,应用物理研究所更名为物理研究所。 

  任《物理学报》编委,至1966年。 

  下半年,以《获得超导转换温度在80K以上的超导体(金属与合金)》为题,向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提出在我国开展80K超导体研究和超流氦研究。 

1959  40 

  4月,低温组用自己研究、设计的装备在国内首次实现氦的液化。 

  6月,物理所将研究组扩大为研究室,任低温物理研究室负责人。 

  11-19601月,苏联专家苏朵夫卓夫来物理所低温室指导工作。 

  12月,出席全国固体物理学术会议。 

1960  41 

  1-2月,参加中国科学院《全国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的三年规划纲要和八年设想(草案)》讨论会。 

  年初,领导低温研究室开展使用活塞式膨胀机取代液氢预冷的氦液化器研制工作。 

  2-3月,随物理所访苏小组赴苏联参观访问。 

  5月,英国牛津大学低温物理学家门德尔森(Kurt.Menderlssohn)来华,应邀访问物理所,负责接待和翻译工作。 

  8月,应邀到沈阳东北工学院为辽宁省暑期教师进修班讲授低温课程。 

  96日,根据国家科学家技术委员会批复,以物理所半导体研究室为基础,建立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与林兰英共同指导王启明等人建立了液氢到室温(15K~300K)变温Hall系数和电导率测试系统,测试了锗材料中迁移率的温度变化特性,观察到杂质带低温反常导电效应——洪朝生效应,同时测试相应材料参数。 

  11月,参加全国低温测试会议。 

  与在麻省理工学院相识相恋,回国后在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作的李滢结为伉俪。 

1961  42 

  330-47日,出席国家科委委托一机部与化工部联合在杭州召开的“稀有气体与液化气体设备会议”,并作“极低温技术的发展”的报告。 

  48-13日,在杭州制氧机厂与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讨论,作了三次学术或技术报告,并将氢氦液化中设备设计与实际操作中取得的经验无保留地介绍给厂方。 

  415-20日,赴上海曙光机械厂、上海玻璃仪器厂订制设备器件,检查所订制的设备器件质量;到上海分院技术物理所和上海中国炼气厂参观、指导工作;到复旦大学物理系超真空实验室参观。 

  5月,为正在筹建中的兰州物理所代培实习人员,向兰州物理所推荐调入了由低温室培养的数名科技人员。 

  5月,赴苏联参加社会主义国家低温会议。 

  9月,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和低温专业教研室主任,为首届低温物理专业学生授“低温技术”和“低温物理和实验技术”两门专业课。 

  9-10月,率中国低温代表小组出席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冷冻学会第一委员会年会,并到一些大学实验室和公司参观。 

  11月,出席全国低温测试会议。 

  12月,出席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 

  带领一批青年研究人员开展超导薄膜的研制、超导物理问题研究和超导器件的探索。 

  接受国防科委任务,开展低温温度测量和低温物理性质测试技术研究。 

1962  43 

  215-310日,参加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和全国剧协工作会议,即著名的“广州会议”。 

  2月,与他人合作翻译的《低温物理实验技术》(G.K.怀特著)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44日,为中国科技大学596061级学生作报告,介绍低温物理专业。 

  4月,列席全国政协会议。 

  531日,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物理学组成员。 

  69日,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6-7月,参加《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会和《纲要》制定工作。 

  8-9月,参加《1963-1972年科学技术重点发展规划》制定工作。 

  夏,物理研究所低温室开始从东皇城根大取灯胡同迁往中关村物理所新址。 

  911日,担任国家科委机械组气体分离及液化气体设备分组成员。 

  1018日,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0月,英国牛津大学低温物理学家门德尔森来华,应邀访问物理所,负责接待工作。 

1963  44 

  4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任物理所低温物理实验室主任。 

  8月,出席中国物理学会年会,作“低温物理实验技术和低温技术中的物理研究”报告,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9月,与汤定元、李荫远合作,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固体物理学”课程。 

  12月,参加《中国科学院工作条例》(“十四条”)讨论会。 

1964  45 

  4月,参加全国低温测试会议。   

  8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低温物理学家库尔提(Kurti)来物理所访问,负责接待工作。 

  821-31日,出席有四大洲4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加的北京科学讨论会。 

  12月,物理所低温室设计的我国第一台室温端密封长活塞氦膨胀机试验成功,取代了液氢预冷,保障了液氦制取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2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2月,物理所低温车间全年生产液氢3950升,液氮46800升。 

1965  46 

  1月,完成氦膨胀机计算方法。 

  4月,参加全国科教片宣传会议。 

  527日,物理所“低温液体和氢气的生产供应”获中国科学院一九六四年优秀奖。 

  613日,出席北京市物理学会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科普报告会,为中学生作《在极低的温度下》的科普报告。 

  8月,赴山西省运城县原王庄公社陶上大队参加“四清”运动,任工作组组长。 

  超导体薄膜及电子计算机元件研究组,在3×3的交叉连续膜上观察到存储与读写过程。 

  指导低温室科研人员和机械加工技术人员开始建造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KM3 

1966  47 

  6月,结束“四清”,返回物理所。 

  617-24日,赴陕西汉中低温与超导研究所调研和论证。 

  723-8月,出席有四大洲33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加的北京科学讨论会1966年暑期物理讨论会。作关于物理所成功研制出新型长活塞膨胀机预冷的氦液化器的报告。 

  731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接见参加北京科学讨论会1966年暑期物理讨论会的全体科学家,并合影留念。 

  9月,英国牛津大学低温物理学家门德尔森来华,应邀访问物理所,负责接待并陪同参观游览。 

  低温室采用多层绝热技术研制成功100升液氦容器。 

1967  48

  105-11月上旬,赴西安参加汉中低温与超导研究所建设会议,此前和此后各一个多月参加该研究所设计工作。 

  12月,因所谓“错误言论”遭受审查、批判。 

  低温室与航天部门合作开始建造大型空间环境模拟KM4的氦低温系统。 

1968  49 

  3月,写个人历史材料。 

  6月,去清河参加劳动。 

  10月,去怀柔参加劳动。 

  11月,在物理所内参加劳动。 

1969  50 

  1-2月,继续写交代材料。 

  630日,将自己1955年至1958年所购买的公债本息共计5110元全部上缴国库。 

  低温室研制的单级2W/38K制冷机冷却的锑镉汞(HgCdTe)红外器件的红外激光雷达野外联试取得成功。 

1970  51 

  年初,参加为微波量子放大器(MASER)提供应用的小型GM型制冷机研制等工作。 

  中国第一颗返四式卫星“尖兵一号”在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KM3空间环境模拟室中进行真空热实验,模拟空间冷黑环境的热沉温度低于100K 

1971  52 

  6月,与张亮等研制的G-M机的制冷能力基本达到第一级制冷温度为60-80M,在80K的制冷量为10W,第二级制冷温度为12-20K,在20K的制冷量约为3W,同时试验节流流程。 

  10月,英国牛津大学低温物理学家门德尔森来华,应邀访问物理所,负责接待工作。 

  12月,据物理所统计,低温室人员达140余人,为当时全所最大的研究室。 

  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KM3设备建成投入运行。 

1972  53 

  71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会见以任之恭为团长、林家翘为副团长的美籍华人学者参观访问团,任翻译及陪同人员。 

  7月,陪同任之恭等美籍华人学者参观访问团参观游览。 

  10月,在汉中略阳建设的低温与超导研究所竣工投入使用。 

  12月,美国《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主编鲁普金(Gloria B. lubkin)撰文报道中国物理学近况。文中高度评价了他和物理所低温室的工作。 

1973  54 

  313-30日,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召开的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工作会议。 

  416-24日,出席由中科院物理所、上海冶金所、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发起的、在武汉召开的“超导与低温技术座谈会”。 

  6月,起草《关于北京地区发展低温超导技术的报告》。 

  10月,出席303工程超导捕集室设计审查会。 

  利用业余时间编写讲义,并亲自联系刻印,在物理所503室组织业务学习。 

1974  55 

  7-8月,随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西德、法国、瑞士。 

  8月,起草《超导低温技术规划设想》。 

1975  56 

  年初,指导低温室崔长庚等人开展低温超导英文词汇汇编工作,并对《汇编》进行审校和核定。 

  3-11月,赴“五七”干校劳动。年终评比时获干校表扬。 

  10月,参与研制的小型制冷机在我国研制的地面接收站冷参放设备上应用,收到通讯卫星的电视转播。 

1976  57 

  4月,完成KM4联合实验,全面达到设计指标,交付用户单位使用。在KM4项目中,首先提出氦深冷泵的热负荷计算方法。 

  621-74日,出席在长沙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低温超导讨论会。 

  912日,出席物理所召开的毛泽东遗体永久保存棺内温度技术方案研究会议。 

  9-12月 参加安放毛泽东遗体的水晶棺测试任务。 

1977  58 

  9月,任物理研究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927—1031日,出席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参与全国物理学规划和凝聚态物理学发展规划制定工作。 

  102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接见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的代表,并合影留念。 

1978  59 

  1月,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先进工作者。 

  113日,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 

  215日,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38日,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318-31日,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荣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彰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41日,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42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代表并合影留念。 

  4月,“低温技术设备的研制与推广”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8月,出席在江西庐山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年会,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8月,当选为中国制冷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9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将物理所低温室的低温技术部分转入中国科学院气体厂。 

  925日,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务委员。 

  106日,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05-1116日,随中国科学院赴英、瑞典科学代表团访问瑞典、英国。 

1979  60 

  2月,物理所成立超导体研究室。 

  615-72日,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交“请公开论证、重新审议建造高能加速器项目案”议案;联合其他13名委员提交“建议对重大科学技术、工程项目的上马与方案解决,必须经过严格的公开论证案”议案;联合其他6名委员提交“研究改进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办法,以利科研工作发展”议案。 

1980  61 

  4月,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气体厂副厂长(兼)。 

  63-6日,应邀出席在意大利热亚那召开的第八届国际低温工程会议,并以《Cryogenics in China Today》为题作特邀报告,介绍中国低温工程进展。 

  6-11月,在西德、瑞士、英国考察低温技术发展情况,其间共作9次学术报告。 

  8月,任物理所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112-11日,出席在成都举行的第二次全国超导隧道效应学术交流会,作关于参加第八届国际低温工程会议及访问西欧情况的报告。 

  116-13日出席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宇航学会联合在成都举办的低温工程学术讨论会,作关于参加第八届国际低温工程会议及访问西欧情况的报告。 

  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 

1981  62 

  217-20日,到585所参观座谈,并作了“超导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和“氦的传热特性”两个学术报告。 

  4月,在《低温工程》上发表《国外低温超导技术的发展》的文章。 

  4月,在《制冷学报》上发表题为《我国的低温与超导技术发展简况》的文章。 

  511-20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515日,与其他88位学部委员给中央写信,建议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面向全国,择优资助基础性研究。 

  614日,提出“关于超导磁体冷却技术协作研究的建议”,得到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部分高等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积极响应。 

  7月,中国科学院工会成立,被委任为中国科学院工会副主席。 

  1015日,与邹承鲁、张致一、郭慕孙等3位学部委员联名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题为《开展“科研工作中精神文明”的讨论》的文章,明确提出反对科学不端行为。 

  113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物理所首批博士生导师。 

  122-6日,出席中国制冷学会第一专业委员会委托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低温物性数据及测试方法学术讨论会,并作大会讲话。 

  1211-15日,出席由中国制冷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金属学会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国超导学术讨论会并作报告。 

  1217-19日,出席由国家科委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超导技术座谈会。 

1982  63 

  416日,出席并主持在四川省乐山市召开的“超导磁体冷却技术座谈会”,并作《超导磁体的传热冷却》报告。 

  5月,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主席、联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利宾(G.Klippig)教授应邀到物理所进行学术交流,负责接待工作。 

  5月,随中国科学院低温超导代表团访问日本,先后参观了东京大学、大阪大学、日本原子能所、东芝总会研究所等低温实验室。 

  5月,经中国科学院决定,由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低温物理研究室与中国科学院气体厂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 

  8月,在《低温与超导》期刊上发表题为《在〈全国超导电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的文章。 

  821-25日,第三次全国超导隧道效应学术交流会在长春召开,会上宣读了与赵忠贤合写给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关于中日联合举办低温学术讨论会的建议”。 

  1220-25日,出席中国物理学会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中国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暨1982年年会。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同时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 

  与钱三强共同组织在原子能科学院建造中子冷源。 

1983  64 

  130-26日,出席中国科学院1983年工作会议。 

  1月,在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全体委员会上做关于将超导技术列为中科院“六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报告。 

  1月,中科院数理学部第七次常委会批准,将超导技术列入“六五”科技攻关项目,被任命为超导技术攻关学术组组长。 

  4月,为做好编制全国科技发展规划(1986-2000年)工作,中国科学院决定组织规划专题组,被任命为超导技术规划专题组组长。 

  4月,随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赴波兰参加纪念液化O2100周年学术会议,并参观波兰部分研究所和大学。 

  429—52日,出席全国科技发展规划(1986-2000年)专题组长会议。 

  55-10日,出席国家科委组织召开的超导技术发展预测会议。 

  5月,主持召开了超导技术规划中国科学院专题组成员第一次会议。 

  617日,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03-8日,出席并主持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和日本应用物理学会举办的国际性低温超导学术讨论会“约瑟夫逊效应物理和应用学术研讨会”。 

  1011-13日,美国洛斯﹒阿拉姆斯国立实验室低温组负责人埃德斯库蒂博士来华讲学,在低温中心讲学、座谈和参观时,负责接待工作。 

  1026日—30日,出席中国科学院规划专题组汇报交流会第二阶段会议,并代表超导技术组作超导技术规划轮廓设想的汇报。 

  124-10日,主持召开全国超导攻关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任《实验物理学丛书》副主编之一。《低温物理实验的原理与方法》被列入出版计划,对该书编写工作做了全面、细致的指导。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200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安东尼﹒莱格特(A.J. Leggett)到低温中心访问,陪同参观并进行了座谈。 

1984  65 

  15-12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115-19日,出席中国制冷学会第二届理事扩大会,当选为中国制冷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和第一专业委员会主任。 

  3月,国家科委批复同意建立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任中心主任。 

  731-83日,应邀出席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十届国际低温工程会议(ICEC10)。 

  1023日至111日,美国国家标准局齐默尔曼(J.E.Zimmerman)博士应邀访问低温中心、物理所等单位。 

  114-6日,国家科委新技术局主持召开低温技术“七五”规划座谈会,作大会书面发言,对制定我国低温技术“七五”规划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23-8日,出席中国制冷学会在四川乐山召开的全国低温超导磁体学术交流会。 

1985  66 

  130日,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四届学术委员会负责人、委员。 

  312日,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 

  4月,《实验物理学丛书》之一《低温物理实验的原理与方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612-14日,出席“上海国际低温学术交流会(SCEC-85)”,并主持开幕式。 

  617日,与到访的日本大阪大学低温中心冈田东一、山本纯也进行学术交流。 

  928日,以已故父母洪观涛、高君远名义,为修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款4101.80元。 

  10月,低温技术实验中心“液氦集中供应点的建立”和“液氦容器的研制”两项成果通过中国科学院鉴定。 

  大型航天环模设备的研制(KM4)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  67 

  3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914-18日,出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会扩大会议。 

  9月,与钱三强共同主持的亚洲第一台冷中子源低温系统在原子能科学院建成。 

  1016-18日,出席我国半导体专业创办30周年学术报告会,并以“半导体物理研究中低温技术的应用”为题作特邀报告。 

  12月,“液氦系列容器与液氦生产和集中供应点的建立”获中国科学院二等奖。 

  128日,《北京科技报》发表《“地震云”之说尚待讨论》一文,文中援引了其斥“地震云”为科研成果的讲话。 

1987  68 

  226-32日,中国物理学会在北京举行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上代表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会向物理学会代表大会做关于修改会章的报告。当选为物理学会理事。 

  59日,根据国家超导攻关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任第一届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顾问和超导技术联合研究开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8月,《物理》刊发由其代表中国物理学会所作的《中国物理学会章程修改报告》。 

  106-10日,出席在西安召开的第四届低温制冷机学术交流会,作学术报告,并对我国低温技术发展方向发表了意见。 

1988  69 

  29日,参加航天部组织的“JVS型超导约瑟夫逊电压标准”部级鉴定会。 

  36日,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624日,主持召开第13届国际低温工程会议筹备工作会议。 

  712-15日,出席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举行的第12届国际低温工程会议,任国际低温工程专业委员会(ICE Committee)副主席。 

  9月 “冷中子源制冷系统”获中国科学院二等奖。 

  9月 “0.5-30K温度计检定装置”获中国科学院三等奖。 

  1122-23日,主持召开第13届国际低温工程会议(ICBC—13)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989  70 

  2月,任低温技术实验中心名誉主任,不再担任中心主任。 

  38-11日,出席中国物理学会第四届第二次理事会,与周远共同获得第一届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 

  417日,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共商教育发展和改革大计。 

  424-27日,主持召开第13届国际低温工程会议筹备会议。 

  726-28日,应邀出席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国际低温工程会议/国际低温材料会议。 

  1017日,出席物理所“李荫远先生从事科学研究45周年座谈会”。 

  1023-30日,出席在日本冈山理工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中日低温制冷机及其应用学术讨论会(JSJS-3),任代表团顾问。 

  10月,在《物理》期刊上发表题为《低温物理实验技术介绍》的文章。 

  11月,在《中国科学》期刊上与谢学纲、陈式刚联合发表题为《非平衡态超导态的稳定性》的文章。 

1990  71 

  14日,出席北京大学举办的“黄昆教授70寿辰学术报告会”。 

  424-27日,第十三届国际低温工程学术会议(ICEC13)在北京召开,担任会议主席。 

  4月,在《物理学报》上与谢学纲、陈式刚联合发表题为《超导体流体动力学方程》的文章。 

  69日,出席中国制冷学会第二届第六次常务理事会议,任第三届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 

  9月,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11月,“DWZX—低温力学测量系统”获中国科学院三等奖。 

1991  72 

  15日,出席中国制冷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 

  1月,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题为《第十三届国际低温工程学术会议(ICEC13)介绍》的文章。 

  324日,出席在香山饭店举行的政协科技界小组讨论会。 

  413-14日,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制冷学会第三届理事工作会议。 

  513日,出席中国物理学会低温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高度评价其为我国低温物理研究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819-24日,出席中国科学院1991年青年学者物理学讨论会。 

  1026日,“低温强磁场物理测量系统”获中国科学院三等奖。 

1992  73 

  420-25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 

  4月,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924日,出席在兰州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低温工程学术大会。 

1993  74 

  219日,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出席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模拟实验设备KM-6方案论证评审会。 

1994  75 

  115-17日,出席在低温技术实验中心召开的全国低温物理学科研究与发展专题讨论会并讲话。 

  67-10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 

  6月,出席以“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第十八次香山科学会议,并作学术报告。 

  927日,出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物理学前沿”研讨会。 

  1121日,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播种﹒耕耘﹒收获低温物理实验室的兴建与发展》的文章。  

  12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低温中心“极低温物理开放实验室”成立。 

1995  76 

  年初,出席中国科学院极低温物理开放实验室成立大会。 

  511-15日,出席中国物理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获“从事物理工作50年的物理工作者”表彰。 

  6月,向西南联大希望小学捐款。 

1996  77 

  3月,任第四届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 

  5月,应邀访问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并作学术报告。 

  6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63-7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 

  612日,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理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731日,与王超共同申请的《常规气体制冷机驱动的可逆脉冲管制冷机》获专利授权。 

  8月,向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河北省灾区捐款。 

  923-24日,出席第八届全国低温制冷机学术交流会,并作学术报告。 

  1220日,致函全国政协考察团团长孙孚凌,反映所考察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警车开道、小学生列队欢迎和超标宴请等不正常现象。 

1997  78 

  727日,按照《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纪实》作者张寄谦关于征求资料、像片的通知要求,致函张寄谦,回忆了当年步行团由长沙赴昆明途中的一些情况。 

  827-28日,出席国防科工委在浙江召开的空间制冷技术专题研讨会。 

  9月,出席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中日双边小型低温制冷机学术讨论会。 

1998  79 

  112日,出席在北京大学召开的悼念胡宁教授的追思座谈会。 

  4月,出席在杭州举行的国际低温与制冷会议(ICCR’98)。 

  61-5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 

  1221日,再次致函张寄谦,就当年步行团由长沙赴昆明途中的一些情况作了补充。 

1999  80 

  42日,低温中心和电工所合作的G-M制冷机直接冷却小型超导磁体试验获得成功。 

  56日,人民日报发表张劲夫的文章《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文中讲述了他和他所领导的低温实验室在氢气液化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6月,经中国科学院决定,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与感光化学研究所、北京人工晶体研究中心以及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组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714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会议上,委员会主席吉斯托(GGistau)宣布其荣获2000年门德尔森(Mendelssohn)奖,并邀请他出席第十八届国际低温工程大会。 

  725-28日,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并作了《我国低温工程发展与展望》的报告。 

  830日,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理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125日,出席低温中心关于《国家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的能源科学《学科发展与优先领域》调研报告讨论稿中低温工程学科发展方向的讨论和增订,并作学术报告。 

  1130-122日,出席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模拟实验设备KM-6鉴定会。 

2000  81 

  1月,中国科学院低温中心“极低温开放实验室”整建制并入物理研究所。 

  221-25日,出席在印度孟买市举办的第十八届国际低温工程大会,作了题为《Cryogenics for China Tomorrow?》的报告,并接受门德尔森奖。 

  31-2日,在中国制冷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常务理事;在中国制冷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4月,在《低温物理学报》上与林鹏、毛玉柱联合发表题为《一种新型低温固定点器件—4Heλ转变密封瓶》的文章。 

  67-10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 

  105-8日,出席由中科院低温中心发起并承办的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低温工程、低温物理研讨会,应邀做大会主题报告。 

  118-10日,出席以“21世纪初我国低温物理的发展方向”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51次学术讨论会。 

  12月,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第一届科技委员会名誉主任,以后历次换届均连任。 

  12月,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12月,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期刊上发表题为《需要有效地推进科技界的职业道德建设》的访谈文章。 

2001  82 

  1月,成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39-10日,出席理化所2001年度春季务虚会议。 

  518日,出席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座谈会”。 

2002  83 

  21-2日,出席理化所2002年度春季务虚会议。 

  528-61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第11次院士大会。 

  1010日,中国制冷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在京召开,根据国际制冷学会关于编写新的《国际制冷技术词典》工作的安排,会议推荐其为新《词典》中文稿的编写人之一。 

2003  84 

  117-18日,出席理化所2003年春季务虚会议,并在会上发言。 

  1月,应邀参加2003年两院院士联想集团参观交流会。 

  1117日,出席物理所举办的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进行的学术研讨会。 

2004  85 

  4月,《中国科学院院刊》刊发中国科学院学部“改进和提高我国基础研究”咨询组《关于改进和提高我国基础研究的建议》。为该咨询组16位院士成员之一。 

  421-22日,中国制冷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六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在京召开,任第六届中国制冷学会名誉理事长。 

  511-14日,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20届国际低温工程大会,任大会顾问委员会主席。 

  62-6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第12次院士大会。 

  730日,出席中国制冷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 

  84-6日,出席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物理所共同主办的“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 

  119-11日,出席香山科学会议“制冷与低温科学研究前沿”主题学术讨论会,并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12月,《科技术语研究》发表其来信,信中建议在科学术语上,尽量与国际公认的用法衔接,在计数上也宜如此。 

2005  86 

  118-19日,出席“863超导专项技术交流暨战略研讨会”,并作《充分发挥应用超导领域科技队伍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报告。 

  2月,在《新材料产业》发表《队伍优势要发挥,挑战常规多思量——老一代超导工作者洪朝生院士对超导工作感言》,介绍了其在全国超导会议上的报告。 

  9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1011日,出席物理所、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中国物理学会共同举办的“施汝为院士诞辰105周年”纪念大会。 

  1013日,出席物理所、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中国物理学会共同举办的“陆学善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2006  87 

  428日,出席中国科学院举办的纪念“十二年科技规划”制定50周年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 

  65-9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第13次院士大会。 

  1223日,出席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局长阴和俊一行到理化所调研时召开的座谈会。 

2007  88 

  111-12日,出席物理所2007年度春季学术交流大会暨学术委员会年会。 

  26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副秘书长沈保根前来看望。 

  27日,出席理化所党政领导班子与两院院士座谈会。 

  429-30 日,出席理化所2007年春季务虚会暨所科技委员会扩大会议。 

  822-26日,出席由国际制冷学会在北京召开的第22届国际制冷大会开幕式,担任大会的联合名誉主席。 

  8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919日,出席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开幕式。 

  1012日,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113日,参加理化所研究生办公室举办的与研究生座谈会。 

2008  89 

  110日—11日,出席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2008年春季学术交流大会暨学术委员会年会。 

  421日,出席理化所2008年春季务虚会议。 

  5月,当选为中国制冷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5月,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万元,用于购买棉被等救灾物资。 

  623-27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第14次院士大会。 

2009  90 

  831日,参加理化所庆祝建国、建院60周年暨理化所组建10周年大会,并发表感言。 

  924-29日,出席在合肥举办的第九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名誉主席。 

  1120日,出席理化所为启动“十二五”规划而召开的所科技委员会、青年科技委员会会议。 

2010  91 

  114-16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2010年春季学术交流会暨第十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年会。 

  67-10日,出席中国科学院第15次院士大会。 

  68日,出席中科院学部化学部举办的综合性学术报告会。 

  722-23日,出席理化所科技委员会暨2010年夏季务虚会。 

  919日,出席中国科学院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暨低温工程、低温物理发展学术前沿论坛。任中国科学院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1222-23日,出席低温物理学前沿问题研讨会暨第26届国际低温物理筹备会。会议为其90寿辰举行了小规模的简朴而真切的庆祝活动。 

2011  92 

  616日,在美国低温工程和低温材料大会(CEC/ICMC2011)上,获塞缪尔﹒科林斯(Samuel.C.Collins)奖。 

  829日,不慎摔伤,造成右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91日,成功进行手术,术后卧床静养和进行术后康复治疗。 

  10月,入住物理所物科宾馆疗养。 

  1111日,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材料部徐明研究员专程前来看望。 

2012  93 

  125日,出席中国科学院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2012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 

  825日,出席中国物理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会。 

  109—11日,中国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现称物理系)58级学生阮耀钟、陈兆甲、毛玉柱、杨乾声、郑克敏等人前来看望。 

2013  94 

  15日,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前来看望。 

  116日,向理化所领导提交书面报告,要求降低自己的工资收入;要求自行支付在物科宾馆疗养期间的房租、电话费等一切费用;自行缴纳理化所租借给妻子李滢居住的房屋费用。并提出用自己的存款资助理化所几位身患重病或身体不好的同志。 

  125日,出席理化所新一届科技委员会成立大会,任名誉主任。 

  125日,出席中国科学院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2012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 

  419日,浙江大学能源系向优秀生颁发“洪朝生奖学金”。 

  822日至23日,第十一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第七(低温)专业信息网2013年度学术交流会在贵州遵义召开,大会首次设立以其命名的“洪朝生奖”。 

  1129日,出席理化所召开的首届反钙钛矿及反常热膨胀功能材料学术研讨会。 

2014  95 

  117日,出席在理化所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2013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 

  425日,出席在理化所召开的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先进高场磁体及低温特性研究”项目阶段进展研讨会。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1号